□ 本报记者 陈晓婉
拆墙组队 抱团突围全球市场
今年7月,拉美市场刮起“山东重工风”:在秘鲁,潍柴与莫达萨集团签下合作协议,中国重汽(秘鲁)有限公司揭牌落地;在智利,895辆中通纯电动客车顺利交付。
当下全球制造业正普遍面临“寒冬”:供应链重构、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、地缘政治风险交织,国内汽车及装备制造业更是“内卷”加剧,不少制造业企业上半年已陷入亏损困境。
山东重工能逆势突围,过硬的产品质量是基础,但更关键的密码藏在内部管理机制中:“拆墙组队”,打破权属企业与部门间的“隔离墙”,把“各自为战”的单点优势拧成“抱团突围”的生存能力。
这种思路转变,本质是对市场竞争逻辑的清醒认知:传统制造企业的竞争,靠产品、靠价格就能打开局面;但在现代全球化竞争中,必须靠生态、靠协同才能站稳脚跟。
其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,国企改革接下来往哪里改。
上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期间,三项制度改革等取得突破,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有力破除。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乘势而上,健全市场化机制是关键,活力和效率被推至台前。
活力强不强、效率高不高,在陌生的海外市场上最见高低。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时,最常面对的共性难题就是“各扫门前雪”,彼此之间很难互相借力。为破此局,2021年山东重工从体制机制入手破局,逐步形成“直接协同”“间接协同”“项目协同”“平台协同”四种可落地、可复制的协同模式,解决权属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不畅的问题。
“直接协同”让权属企业间实现业务直连;“间接协同”则发挥资源桥梁作用,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;“项目协同”聚焦重大合作机会,内部企业组队参与;“平台协同”依托成熟渠道或本地化平台,降低海外拓展成本。
这套机制能落地,“量化激励”发挥了关键作用。《山东重工集团出口协同激励政策》是把模糊的“协作贡献”转化为清晰可算的“绩效指标”,激励计算精准到“每一台产品”,所有激励直接发放给一线业务员,且上不封顶。“以前帮忙是‘情分’,现在是‘本分+收益’,干得好就有真金白银的回报,大家自然从‘被推着走’变成‘主动往前冲’。”山东重工集团国际商务部副部长丁伟说。
这套“拆墙组队”的打法,成效肉眼可见。今年1-7月,山东重工出口收入同比增长5.1%,重卡出口占全国行业总量的62%,轻卡出口同比增长79%;区域市场中,除独联体外全面开花,亚太区、中东非洲区、美洲区、欧洲区同比分别增长34%、25%、47%、38%。
改革不仅是优化一道流程或者调整一个组织,其本质是改变人的观念、意识和行为。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,全省国资国企系统顶住压力、提质增效: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省级层面主体任务基本完成,1—7月,省属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、营业收现率同比提高,三项费用同比下降5.5%,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.5%。
询底价